Facebook 美國時間 16 日發表了一篇 部落格文章 ,由產品管理總監 David Baser 解釋 Facebook 到底搜集了哪些數據。

Baser 寫到,「Twitter、Pinterest 和 LinkedIn 都有提供類似的讚和分享按鈕,讓使用者能把東西分享到他們的服務上。Google 還有一整套人氣很高的數據分析服務。而且亞馬遜、Twitter、Google 都有透過他們登入它站的服務。上述這些,還有許許多多網路公司都有提供廣告服務。事實上,你每一次拜訪,大部分的網站和 app 都會向多家公司送出相同資訊。」

看來 Facebook 已經厭倦了不斷被針對,在解釋他們模糊的資料搜集規範後,點名了許多網路公司,彷彿在呼喊「他們也一樣」。

當然這篇文並沒有正面回應到 Ben Lujan 眾議員對於未註冊者也會有「影子帳號」來匯集數據的質疑,而 Facebook 的個人數據是需要登入才能管理。

從劍橋分析事件,加上牽扯到政治,引起大眾對 Facebook 第三方軟體到底能獲得哪些使用者數據的質疑風暴。不過從馬克祖克柏在國會山丘的聽證會可以看出,眾人對於數據濫用的認知相當分歧。

各個網站蒐集、交換、販售的使用者數據常見 cookies、IP 位置、瀏覽器資訊,在網路公司已是必備基本功,也是流量轉大數據變現、精準行銷的基礎,網頁工程師和網路行銷者更是天天在面對這些數據。這些已清楚了解現代網路面目的使用者,在意的可能是 Facebook 釐清條款中的模糊空間、以及使用者不能存取或完整掌控自己所有數據的質疑、善盡告知義務,最後確保去名化(也許取個編號,只要不跟姓名、地址、職業等個人資訊連結)資料目前就是可接受的行銷資訊的「合理使用」,而祖克柏現在在這些面向上尚未,可能也很難做出明確的答覆。

另一方面,對於網路數據不甚了解者,卻可能問出「Facebook 除外的網站是否有使用者的任何數據?」這樣的問題就是 Facebook 部落格有提到的部分:數據/資料有很多種,如果是去名化的使用者網路足跡,現在已經是網路服務運作的基本。

當然認識到數據,以及數據在現在網路代表的意義之後,要不要再從法律上徹底限制去名化資料搜集與交換,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探討了,當然真要走到這一步,Google、蘋果等網路巨頭也得一一接受檢驗,甚至精準行銷、網路廣告投放、大數據相關產業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。

文章來源:https://www.inside.com.tw/2018/04/17/facebook-points-finger-at-google-and-twitter-for-data-collection

 

 

傑特漫網頁設計

arrow
arrow

    傑特漫網頁設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